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17 16:21:27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多篇】[本文共7941字]

【编辑】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代诗歌五首 篇一

一、积累运用1.填空。(1)按原文填空。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________。④《西江月》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⑤《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文学常识填空。①《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人。②《西江月》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济南人,是著名的________词人。③《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作家。④《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路转溪头忽见( )________(2)水何澹澹( )________(3)山岛竦峙( )________(4)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____3.朗读下列诗句并用“/”划分节奏。(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二、阅读理解4.体会诗意,回答下列问题。(1)《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写的都是实景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2)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来烘托丰年。( )(3)第五、六句描写骤雨即至的景象。( )(4)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迷惑。(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7.作者在这首词中描写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景物,都令人心旷神怡,请各写出一个句子。(1)看到的:(2)听到的:(3)嗅到的:(4)触到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8.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一首写景诗,诗中写雨来临的季节是________季,时间是________,突出了雨________的特点。(用原诗回答)9.诗中使用了拟人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0.诗中“________,________”,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思想工作做得细致。11.下面是宋代朱熹写的一首写景诗,这首诗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春日 胜曰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参考答案 一、1.(1)①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孤山寺北贾亭西  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断肠人在天涯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⑤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2)①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②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宋  爱国③词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戏曲  ④白氏长庆集  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2.(1)xi4n 出现(2)d4n 水波动荡的样子(3)sh%ng zh@ 耸立(4)m^ 淹没,埋没3.(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二、4.(1)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中洋溢着饱满的激情。(2)描写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赞美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都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5.(1)√(2)√(3)√(4)×  6.江南乡村盛夏月夜图。7.(1)七八个星天外(2)听取蛙声一片(3)稻花香里说丰年(4)两三点雨山前8.春  夜晚  润物细无声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1.给人以自然、明快、清新之感。

古代诗歌五首 篇二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 ……此处隐藏3799个字……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多篇】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多篇】[本文共794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