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多篇)组织工作学习心得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组织工作学习心得汇编(53篇)
走访慰问当用心用情用力
近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拉近关系、倾听意见、解决困难的重要方式,更是检验工作成效实不实的重要办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践行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艰苦地区、受灾地区和基层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把身子俯下去、把问题摆上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走访慰问工作,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困难党员、群众心坎上。
坚持问题和目标相统一,用心谋划定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功课”想在先、做在前,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从内心深处深刻领会走访慰问的重大意义,提前熟知走访群体的政治素质、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相关内容,因人制宜提出慰问方案和对策措施。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要普遍走访慰问;对在艰苦地区、受灾地区和基层一线奋战的干部,要主动嘘寒问暖;对获得“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等荣誉称号的同志,要确保有关待遇落实准确;对因公去世基层干部家属,要做好照顾救助和长期帮扶工作。同时,要当好党的声音的“传播者”,突出走访慰问的政治功能,结合近日播出的《榜样8》专题节目内容,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坚持身入和心入相结合,用情沟通察真情。“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开展走访慰问,不是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而是要往深里去、往实里走,时刻让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要真开门、开大门,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多与党员、群众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套话、大话、客气话,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沟通交流,真心实意地倾听意见,从“聊家常”“套近乎”中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搞清楚党员、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善于从基层取真经,虚心向群众学习,真正拜群众为师,将群众浓缩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通过深学细思、实干笃行,转化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检视和整改相促进,用力解题办实事。走访慰问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谈不听、光说不做也会寒了党员、群众的心。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出实招、求实效,打基础、利长远,切实畅通好政策落实、工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盲点难点、群众关注的痛点堵点,抓住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发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敢于较真碰硬、正面交锋,一件件研究、一条条细化,能改的马上改,确保立竿见影;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盯住不放、一追到底,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解决;对于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从根子上查不足,统筹做好建章立制、强基固本等工作,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走访慰问当“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干部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传达组织关爱、传递党的温暖的重要方式,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困难,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往往存在走访不真不实、情况不清不楚等不良现象,导致走访成效大打折扣。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做好走访工作,切实推动走访慰问“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真正达到“慰问一群人、激起一片暖、带动一片富”的良好效果。
用情感悟群众冷暖,在走访慰问中收集“刺耳言”,让走访慰问“有温度”。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往往最具有发言权。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慰问生活困难群众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把走访的群众当作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作家事,主动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不说“官话”“套话”“大话”,善于从收集和整理的群众“刺耳言”和“牢骚话”中发现真问题,正确面对群众逆耳之言、揭短之语,让走访慰问“有温度”,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中,让走访慰问真正变成纾民困、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实践行动。
用心分析问题症结,在走访慰问中送好“意见包”,让走访慰问“提精度”。走访慰问既要走访,也要慰问。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走访过程中存在“拍照留念”就一走了之、收集问题“束之高阁”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走访慰问浮在表面,让群众寒了心。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以增强走访针对性为目标、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方向,在“做精”“做实”上下功夫,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坚持“量体裁衣”;同时,在走访慰问前做足“功课”,精准掌握被慰问对象的所想所需所盼,把有针对性的“意见包”送到群众心坎上,做到精确开出“药方”,让走访慰问“提精度”,让群众得到更多心灵温暖和实实在在收获。
用力解决急难愁盼,在走访慰问中当好“回访客”,让走访慰问“强深度”。走访慰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是最终目标;走访慰问更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下足“平常功夫”写好“后半篇文章”更为重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困难,当场能解决处置的当场处理,不能当场解决的后续研究办法加以解决,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切实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无法解决的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同时,要在走访慰问中当好“回访客”,实时掌握被慰问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互助帮扶计划,对其家庭困难应帮尽帮、对其个人期盼全力实现,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暖事办暖,让走访慰问“强深度”,用心用情用力把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写实。
基层导师帮带:携手 走更稳更远的路
基层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健全年轻干部帮带机制、提升年轻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近些年来,多地启动实施“导师帮带制”, ……此处隐藏59580个字……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尽其事负其责,争做“干将”“闯将”。
一、强化教育培训,解决“不能为”干部能力不足问题
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注重开展与干部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干部跟上时代发展,对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加强“八种本领”“七大能力”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一是组织部门统筹引导学。针对领导干部本领上的短板、能力上的不足、知识上的弱项、视野上的局限,坚持“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精准制定“领导干部大讲堂”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党建和统战、民族、宗教、金融、保密、统计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培训,帮助干部完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又博又专、底蕴深厚的复合型干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举办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农村(社区)“两委”、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体班培训,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远程教育和新媒体平台作用,借助远程教育和新媒体直播系统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党委(党组)带头引领学。乡镇、县直单位党委(党组)制定年度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建立业务知识学习制度,举办“基层工作大讲堂”“机关业务大讲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编好用好业务资料汇编,组织各股室和中心(站所)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业务职责,将相关的知识要点、工作流程、注意事项、联络方式等内容梳理汇总,编印成册,制作成“小本本”“口袋书”等,供单位人员随时学习、相互学习。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站所负责人、优秀支部书记的带动引领作用,每月组织一次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传帮带”重点解决部分干部政策不熟悉、业务不规范、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党员干部主动示范学。党员干部自觉把提高治理能力摆在关键位置,在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制定个人自学计划,找准自身工作薄弱点和风险点,集中精力开展学习,着力在“会学、会谋、会写、会讲、会干”上下功夫,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注重正向激励,解决“不想为”干部动力不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如何用好正向激励之“钥”,让干部想干会干能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一个新的课题。一要树立正确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注重从精神状态、作风状况考察政治素质,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又看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二要注重考核实效。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改进干部考核工作,突出对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的考核,发挥考核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指挥棒与风向标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敢干事、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做实平时考核。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延伸平时考核视角,深入现场一线近距离观察干部,考实干部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表现。做精专项考核。突出机动灵活,因事因人组织开展实施专项考核,对重大任务,从组建工作专班开始,同步启动专项考核,将辨德识才贯穿全过程;突出在防汛救灾、“万人助企联乡帮村”等大战大考中考察识别干部,探索实施营商环境专项考核;对党委政府交办的重大任务,注重收集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及有关单位的工作要求和评价意见,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表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做优分类考核。针对不同类别干部职责特点,细划为经济管理、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执法监督等评价类别,实现以差异化增强考核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确保各类干部各有各的“赛道”,实现“考事”有体系、有目标,“考人”有对照、有比较。同时,深入开展无任用调研,通过近距离深层次考察识别干部,及时发现和储备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和年轻干部。三要真情关心关爱。将关心关爱干部放在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真情关怀机制,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健全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做好平时激励、专项表彰奖励工作,落实体检、休假、荣誉退休等制度,不断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三、落实容错纠错,解决“不敢为”干部担当不足问题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公仆,理应担当干事、为民造福,而不能做官享福、为官不为。要把容错纠错机制贯彻落实到底,宽容干部在积极干事创业、敢于担当作为中出现的失误,及时提醒、帮助纠正,激发干部工作激情。一要打好抓早防错“预防针”。严格落实《关于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制定落实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工作操作办法,让提醒、函询和诫勉等组织措施运用成为常态,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消除。二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总要求。针对“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容”“怎么去容”等难点问题提出具体措施,通过建立组织部门、纪委监委、对象单位三方联合会商机制,从前因后果、错误性质、补救表现等方面进行会商研判、科学甄别,提高容错纠错的精准度,激励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加油干。三要做好容错纠错的“后半篇文章”。跟踪了解“容纠错”后干部的表现情况,对精神不振的,多鼓劲、勤引导,帮助尽快“找回状态”;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对近年来受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的干部梳理研判,正确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稳妥推进被问责和受处分影响期满、符合有关条件的干部合理使用,防止“一处了之”,确保“纠”出压力、“容”出活力。特别是对一些干部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受到非议,埋头苦干、业绩突出却因风气不正受到不公平对待,因不实举报受到委屈、被人误解时,要为他们说公道话,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让辛苦的干部不再“心苦”。四要探索推行“能上能下”新机制。充分放大“能上能下”机制的正向激励效果和反向倒逼作用,列出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负面清单,建立不作为干部信息库,实施“昏庸懒散拖”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是对那些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干部群众意见大,不担当不作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关键时候经不住考验、敷衍塞责甚至临阵退缩,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果断调整下来,不断挤压懒政怠政者生存空间,让“躺平者”躺不住、没市场,不躬身入局就出局、工作上不去就下来,促使他们从思想上“站起来”、行动上“跑起来”,尽快转变成为建功新时代的奋斗者。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5多篇)组织工作学习心得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